网站首页 > 神农岛 > 谁是中国农业第一人?

谁是中国农业第一人?

品牌农业内参 神农岛

image.png


image.png


导语:他开启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华农耕文明,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和农业大帝,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图腾!




中国人自称为“炎黄子孙”。黄是黄帝的简称;炎是谁呢?炎是指"炎帝"。

 

炎帝,也称神农氏,比和他并称的黄帝大28岁。

 

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和农业大帝,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图腾。神农氏开启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华农耕文明,持续领先世界4000余年。

 

奇人“神农氏”


传说神农氏样貌奇特,人身牛首,三岁知稼穑。稼穑,就是播种和收割庄稼,泛指农业劳动。俗话说三岁看老,神农氏注定这辈子与农业有着分不开的关系。


image.png


后来神农氏长大了,长成什么样了呢?龙颜大唇,还是个大高个,身高八尺七寸(按周朝的标准换算,已经突破一米八)。

 

又有传说,神农氏样貌奇特,除了四肢和脑袋,身体都是透明的,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。只要吃了有毒的东西,相对应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。所以在他亲尝百草时,能辨别药物的作用。

 

神农氏4大贡献,改变了中国农业!


“神农氏”,是农业的始祖。神农氏一生对农业的功绩可以概括为:育五谷以丰民食,发明耒耜以利农耕,遍尝百草以医民疾,日中为市以利民生。

 

一个一个来说。

 

育五谷以丰民食

 

《论语·微子篇》有云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” 由此可见,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社会,识五谷就已经被当作一项重要技能了。

 

那么五谷到底是什么呢?顾名思义,五谷指五种谷物,具体是“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”,即“水稻、黄米、小米、麦子、豆子”。


image.png
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关于五谷由来的传说有很多,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当属炎帝神农氏与五谷的故事。

 

远古的时候,人们群居在一起,靠打猎为生。后来,人慢慢多了,猎物渐渐少了,人们常因打不到充足的猎物常常挨饿。

 

一个名叫稷的青年人下定决心,要走遍天下,为大伙儿找些能做主粮的粮种。

 

首领女娲听说了稷的打算,非常高兴,当即把她束发的红头绳解下来送给稷,让稷做成鞭子去鞭打草木,开路找粮种,还让她的五个儿子稻、黍、麦、菽、麻给稷做侍从。

 

临行时,女娲拿出五条颜色不同的袋子,把白袋子给了稻,把黄袋子给了黍,把红袋子给了麦,把绿袋子给了菽,把黑袋子给了麻。

 

稷的队伍出发了。他举着红绳鞭在前面开路,稻、黍、麦、菽、麻身背五色袋子在后边跟着。稷不管见到什么草子,都要捋下来放在嘴里嚼一嚼,品一品。他觉得好吃的就让稻、黍、麦、菽、麻去采集,按颜色品种分别装在五条袋子里。


image.png


就这样,他们周游四方,慢慢把五条袋子都装满了。这天,他们登上一座高山。几个人四下瞭望,天地无边,群山起伏,连绵不断。俯视山下,只见有五条山谷,山泉涌流,土肥草绿,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。


稷望了望那五条山谷,又望了望那五条装满各样草子的五色袋子,对他的五个侍从说:“要使人们永远不挨饿,单靠采集野粮是不行的。你们跟着我走了这么多路,知道了什么草子可当粮食,必须学会耕种。

 

现在这座山有五条谷,土肥水足,你们每人可选一条谷,把你们袋子里的种子种下,精心管理,细心观察,摸索出种庄稼的经验。然后我们大家都照着那样种植,这样我们才会永远不挨饿。”

 

稷说完,他的五个侍从各选一条山谷,在临水的地方砍草开荒,下种子,干了起来。稷为了兼顾各条山谷的庄稼,就住在山顶上。他一面管理自己种的庄稼,一面指导稻、黍、麦、菽、麻的耕作。就这样,他们在山上住了三年,摸准了各种作物生长的习性,总结出一套耕作经验,然后教人耕种。

 

后来,人们把稷种的庄稼叫稷,把稻种的庄稼叫稻,把黍种的庄稼叫黍,把麦种的庄稼叫麦,把菽种的庄稼叫菽,把麻种的庄稼叫麻。因它们是在五条山谷里种成的,就把粮食总称为五谷。

 

稷死后人们怀念他,为了不忘他尝百草,分五谷,开创农业的功绩,称他为神农氏。


image.png


在农业发展的早期,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,经过尝百草和试种,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,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,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,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,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。慢慢地,古人们栽培的植物、养殖的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,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。

 

中国人非常重视留种工作,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作物种子,甚至有“饿死不吃种子”的说法。这一习俗更加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。可以推测,在神农氏中期,中国就已经基本培育出各主要农作物品种,即五谷。

 

发明耒耜以利农耕

 

传说炎帝神农氏历尽艰辛,巡游至林竹茂繁、古树参天、奇峰入云、土地肥沃的汝城耒山,看到一群野猪用嘴巴拱土,由此灵感迸发而发明了耒耜。


耒耜是起土用的农具,通称为耜头,是犁的前身。因其作于耒山,故以耒冠其名。


image.png


“神农先创水稻于嘉禾,后制耒耜教农耕。”这是最早发现的“神农制耒耜教耕于耒山”的文献。

 

后来神农氏又发明了锄头。传说他在种庄稼时,用石片在地里敲着、走着、喊着:"草死,苗长。"后来,人们变懒了。天热时,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,人们坐在树下敲着,喊着。草也不死了。没办法,人们拿铲子铲草。地晒干了,铲草费力气。有的劲使猛了,铲子也弯了,翻过来扒,比铲着得劲。从此有了锄。

 

《白虎通•义》记载:“谓之‘神农’何?古之人民,皆食禽兽肉。至于神农,人民众多,禽兽不足。于是神农因天之时,分地之利,制耒耜,教民劳作。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,故谓之‘神农’也。”


在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,耒耜、锄等工具的使用,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过渡创造了条件,炎帝因此被先民尊称为“神农”。

 

神农氏所开创的原始农耕文明,使先民们改变了茹毛饮血,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全部生活来源的状态,神农氏教人们垦荒种植粮食作物,养家畜,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,开始走上创造性的社会,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“绿色革命”。从采集狩猎生产转变为原始农业生产,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。

 

遍尝百草以医民疾

 

中国自古有药食同源的说法,“药食同源”指,许多食物即药物,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。

 

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称:“神农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”


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,无毒者可就,有毒者当避。


image.png

 

神农氏跋山涉水,尝遍百草,找寻治病解毒良药,以救夭伤之命,后因误食"火焰子"肠断而死。


《神农本草经》约起源于神农氏,代代口耳相传,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。该专著共记载了365种药物,以三品分类法,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文字简练古朴,是中药理论的精髓。


image.png


日中为市以利民生

 

中国最早的集市也和神农氏有关。《周易·系辞》曰:“神农氏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;各得其所。”

 

神农氏让大家把吃不完,用不了的食物和东西,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换,从而出现了中国原始的商品交易。

 

日中时设立集市,聚集四方货物,以物易物,这是社会分工出现后必然产生的贸易活动,神农氏“日中为市”,组织老百姓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,奠定了我国货币、商业发展的基础,首开中国市场经济之先河,并一直延续至今。


神农氏争夺战,全国五处故里都是真的?


炎帝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(今宝鸡市境内),随着历史发展,其后代又沿渭水向东南又迁徙到湖北、湖南、山西等地,广义上,炎帝是一个氏族部落,存在若干世系。


全国有五处炎帝故里:陕西宝鸡、湖北随州、湖南炎陵县以及会同县、山西高平。

 

炎帝一,二世均生活在陕西宝鸡,如果按照一世的说法,炎帝只存在于宝鸡。宝鸡为炎帝故里,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。


image.png


一说随州是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的故乡。传说在距随州城北60千米的九龙山南麓有一座烈山,此为神农出生处,所以神农又被称为烈山氏。魏晋南北朝时,这里便建有神农灶、神农观、炎帝庙等建筑。


湖北省每年举办“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”。还在神农洞遗址附近修建了神农庙、神农纪念馆、纪念广场、烈山大宗祠,合称“炎帝神农故里”,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来随州祭祀朝祖的圣地。


image.png

拜谒炎帝神农大典

 

湖南炎陵县原名酃县。因炎帝葬于此,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。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,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。

 

神农氏故里在湖南会同县,主要的佐证有:会同众多古地名与炎帝神农氏密切相关、连山八座古庙布局与炎帝首创《连山易》方位惊人吻合、连山地形地貌与史书记载的炎帝神农故里特征相同、若水与金龙山的记载与黄帝封子入主炎帝故里的历史相符、会同及周边大量考古发现、会同话是上古汉语的活化石等。


在“炎陵”的争夺战中,山西高平在接受采访时最为低调,虽然这里有不下于30处关于炎帝的遗存。


image.png


神农,华夏农业文明的基石,他以百折不挠,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;心系民生,惠泽天下的奉献精神和开创华夏农耕文明的创新精神,为中国农业注入五千年砥砺前行的文明原力。


神农论坛:向神农氏致敬


作为农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强国,中国的茶叶、丝绸、瓷器、中医药等成为耀眼的国家名片,输出和影响全世界。

 

然而,自19世纪开始,由于种种内因外患,中国逐渐落后、挨打,曾经的世界农业强国,连吃饭和温饱都成了大问题。

 

改革开放40余年来,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%的耕地,养活了世界近21%人口的奇迹。

 

如今,在走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,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、品牌强农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理念共识和行动指引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,作为新时代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,以及实现产业兴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,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。

 

与此同时,中国农业丰产不丰收、优质不优价、产业散乱弱等现象依然突出;洗澡蟹、过路米、套牌果等品牌公地困局依然普遍;农业品牌建设,在理念、路径和方法上,依然存在很多盲点和弯路。


农业品牌建设,亟待战略性破局。


未来20年,世界看中国,中国看农业,农业看品牌。品牌改变农业,农业改变中国。


五千年后的今天,以神农彪炳千古的智慧与精神为指引,由中国人民大学相关院所、京东农场联合多个国家级智库、中国食用菌协会等行业协会(组织)、龙头企业、媒体、科研机构等发起创立“品牌农业神农论坛”,首届将于2019年5月30日(农历4月26日,神农氏诞辰日)在北京举办。

 

神农论坛,剖析中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得与失,分享政府与企业的思考与实践,探究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法,搭建政产协学研媒沟通与合作的价值平台,打造中国品牌农业界的高端思想阵地,为中国农业的品牌强盛和产业兴旺而奋斗。